
#复旦MBA#复旦大学MBA#经验#备考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突然做了一个决定要去读个MBA,而且要读中国最好的商学院。做出这个决定看似有点突兀,因为我一直不愿意去读MBA,传统的那种读书一次读完,一劳永逸的思想一直在主宰着我。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来源于不断听说周边有人去读MBA了,有人辞职全家去国外读MBA了。对于我来说,我有过辞职去国外读MBA并移民的打算,但是思前想后并基于实际情况,我还是选择国内找一家最好的商学院读一个在职的MBA。
决定做出后,我就开始了搜索的过程,并把目标锁定在了交大MBA和复旦MBA两所体制内最好的商学院。准备申请材料的时间很短,就大概最多两周时间。找人写推荐信,自己写东西然后递交各种材料完成网上的申请。很快复旦MBA的面试来了,过程有点混乱,我的发挥还算正常,但是复旦给我的印象比原来的要差一些。第二个目标是交大安泰MBA,面试在两周后进行,面试过程严谨而正规,我也自信而稳定的顺利完成了MBA面试。过了一段时间的等待,顺理成章的,我就拿到了国家线预录取,而且我们组出乎意料的完美,两个硕士一个博士拿到了C线预录取资格。
面试的结束,其实才是我正式开始复习迎考。之前我是抱着一种MBA面试过就去读,面试不过就算了的心态去裸面的。也许就是这种淡定的心态,使我顺利的通过了复旦MBA和交大MBA的面试。既然现在我做好了选择,也已经一只脚踏入了交大MBA,那么我就不能把这个机会给浪费了。
于是我迅速报名上海华章的MBA备考辅导班,每个周末的8:30分我都会出现在交大徐汇校区,穿过浓密的梧桐树来到番禺路上的华章教室,参加两天从早到晚的课程。上课我总是坐在最后一排,一个人占领了两个位子,开始和一帮85后、90后一起读书的神奇之旅。华章的日子是愉快而紧张的,每个周末我总是会穿过那条长长的走廊,远远的和美女班主任打个招呼,然后开始去从记忆深处把那些复杂和晦涩的数学公式挖掘出来,尝试着去学习。逻辑考试是一门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学科,我几乎无法学会,也无法理解为了考试而故意为之的那些别扭的语言。时间一直在流逝,一轮又一轮的模考也开始了,分数一直不理想。
逻辑成绩严重的拖了我的后腿,原来以为轻而易举就可以通过的MBA联考看来不是那么友好。即使我的逻辑成绩曾经全班倒数第一,但是我是班长(也许班主任看我年纪比较大的缘故,让我做了班长),我还是坚持不缺席任何一次课程,不放弃任何一次模考。鼓舞着班里的其他同学。最后的日子里,我请了几天年假,在图书馆里着重把逻辑题好好的理了一下。时间飞快地到了2016年的平安夜,最后的几天我已经非常的焦虑和不安,精神和身体状态非常的差,我也没有和其他人一样选择住在考点附近。我还是睡在自己家里,半夜迷迷糊糊的对付了几个小时,一大早我就开车去了学校。坐在车里,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校园,我一个人沉默了好久,这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毕竟我已经38岁了,脱离了校园和应试那么久,但是我坚持住了,我相信我会考上。上午的考试结束了,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逻辑上面,导致我的大作文写得有点仓促,结尾的文字已经写的非常潦草,分数应该会比我正常发挥的略低.但是整体评估下来,好于我的预期.下午的考试对我来说应该就是一个过场,我有着天生的对于英语考试的敏锐,复习迎考过程中除了上课从来没有看过英语。但是我的分数基本都是在75-80分的左右徘徊,因此我知道,下午考完,我就应该可以满足国家线预录取的要求。午饭后,车里睡了一觉,下午就这样轻松的完成了考试.
时间很快的过去了,考试成绩也出来了,半夜刷网站查分,虽然分数不算太好,国家线也迟迟未公布,但是我知道分数足够被交大录取,为此我也很欣慰没有辜负华章辅导班黄老师对我的期望。
录取通知很快的发出,我分到了094金融班,在开班会前的那段时间里,微信群里开始热络起来,和大家在吹牛扯皮,但是我很快发现我似乎比较老,竟然班级里面有很多人是90后,大家起哄开始收不住地叫我火叔,火爸爸,火爷. 哎哟喂,我有点吃不消了,这个时候EMBA还在招生,我迅速的参加了EMBA的面试,然后顺利拿到C线,和MBA的班主任林老师进行了沟通, 他也支持我的决定。我火速的转班,总算对我的称呼回到了火哥, 我和一帮年纪和人生阶段类似的同龄人一起做了同学。
开学前的时间,就是大家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和讲座,同学互动约饭喝酒唱歌吹牛,谈项目谈合作,参加各种眼花缭乱的俱乐部,交大安泰商学院体校艺校提前开学的节奏。这些貌似和我原先认识里面的MBA/EMBA生活不太一样,原来听说交大的严格和功课繁重不太一致,我有点忐忑的交了学费。
很快EMBA的开学典礼就要举办,按照惯例,新生晚会总有表演,每个班级总会呈现本班级的节目。班级活动自然要有领导者和组织者,我们班也有一个召集人小组,这些同学奉献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始了自发的工作。在班级微信群里面召开了节目的讨论,并且很快就确定了表演的形式和框架,分化成三个小组,开始进行各自小组负责部分的演员招募、节目安排和服装道具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的召集小组很好的调动了班级同学所掌握的资源和参演人员,一次次组织各个环节进行单独的排练。召集小组成员同时也协调并与学校沟通,协调利用学校的资源为我们排练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虽然在这个准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见的相左和不和谐,但是整体的筹划和安排非常圆满。
开学前的时光在每周末一次的排练中迅速的过去,为期三天的开学拓展和开学典礼如期的举行。4个班200多人被5辆大巴拉到了东方绿洲,开始了梅雨季节的拓展训练,而我的心里有点忐忑,就怕自己一把年纪体力不支,拖累了集体的表现。4个EMBA班出乎意料的全部打乱组成了16支队伍,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有智力的游戏,体力的拼搏,计谋和商业思维的比拼,一次次看似不可能,但是却有实际发生,结果完全出乎大家意料,大家的潜力被充分挤压了出来。每天白天的拓展结束后,我们三班的同学总是会聚集到一起,开始进行晚上的娱乐活动,喝酒聊天狼人杀。而那些参加开学表演的同学则不会放过这最后的时间继续排练对台词,确保表演的万无一失,完美呈现。
三天的拓展让我们彼此开始熟悉,发现彼此身上闪耀的光芒,学习各自的优点长处,团队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特点,在各自的邻域里活得闪闪发光。三天的磨练让我们认识到不要轻易给自己设置界限,不要过早的下结论, 要打破思想的壁垒积极的参与,不断地改善,发挥个人的能力并结合团队的力量,一切的结果是如此的不可估量,出乎意料。 很多时候不是任务不可能完成,而是我们看轻了自己, 没有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
拓展结束了,大戏要上演了。我们班的节目是群策群力的结果,从总导演到分导演,从剧务到道具,从编剧到演员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奔跑,目的就是完美呈现,我们争论过,纠结过,怀疑过,放弃过,但是一切都是围绕着班级的利益,为了三班的集体荣誉。第一个环节是朗诵快闪, 我们班的十几个小伙伴分成男女两组,用气势磅礴的集体朗诵,席卷了整个演出大厅,气势恢宏的激荡着台上、台下每个交大人的心灵。第二环节情景话剧,是我参与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大段的台词和演员的初次配合,效果一度不理想,甚至在表演前的一周多时间面临被其他环节替代的命运。但是我们组的五位演员、一位导演和一位剧务,不辞辛劳坚韧不拔,抱着上台就要最佳效果的决心,在周末一次次的排练,让同学们观看后提出修改意见;一遍遍的修改台词,改变舞台表现形式;利用手机录下视频,通过回放来让演员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不断提高,在三天拓展的夜晚,克服了上台忘词的窘境。终于在正式上台表演的时候,五位主演没有一个人忘记台词,整个表演过程流畅自如,衔接完美,临场舞台效果达到了最好的状态,顺利地完成了班级交给的任务,并把舞台交给了第三部分的个人演讲。
参加本次表演对于我这种高龄人员来说,实在是千载难逢。单位年会基本都是让年轻人上台,我们这种人未老心已远的老家伙基本不会上台。而在安泰这个大家庭,再次踏上舞台,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校园时代,这种神奇的感觉让我对开学以后的读书生活非常期待,期待可以有时间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课做作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商业,讨论经济,讨论自己未来。回头看这将近一年的备考过程和入学前的开学模块,我的想法一直在变化,从读书的目的,到对自己的审视,再到人生的感悟, 让我觉得这一年是没有虚度。有人说读交大安泰是为了职业的更加辉煌;有人说读交大安泰是为了一纸文凭;有人说读交大安泰是为了路遇贵人。以前的我和他们有着相似的想法,现在的我不会再像面试时候,用情怀和故事去打动面试官,我想要的是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通透的格局,更加舒服的自我,为了取悦自己,为了修改自己而来。
——相关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